何夕

我寄人间雪满头

【云亮云】不知春(拾肆)

拾肆

 

刘备走后,周瑜再未前来拜访诸葛亮。

不数日,曹营派使者下书。周瑜甚至未曾拆封,当场便命人将使者斩首祭旗。次日平明进兵,午时即大胜归来。庆功宴诸葛亮也受邀前往。期间周瑜神神秘秘地拉他进了后堂,有军卒端着纸笔进去,出来时,那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。

赵云远远一看便知,那是军令状。

回到船上后他几次询问,得到的回答都是“子龙不知为好”。尽管军师始终神色如常,但赵云却没由来地感到非常不安。

不知为何,这次重生之后,他总是对很多事情感到不安。从提前抓捕宋忠的那一刻起,这种不安就时时萦绕着他,让他不敢放松下来。

站在船头向东望去,江畔芦苇摇荡,日光白茫茫地洒了一片。樊口去江夏一百余里,天边只余一线,远得好像那些隔世的人和事。

很久以前,他曾无意间听到过军师与主公谈话。

那是主公进位汉中王之前。他去军师府上,答谢新婚贺礼,却听到屋内二人正商议四方兵力调派之事。出乎意料,不愿让他领兵出镇的人,竟是军师。

“子龙生性单纯,不工计谋,偏又心重,遇事反复思量。若在主公帐前,谨慎稳妥自是好事,但若领兵镇守一方,恐他日夜忧虑,寝食不安。”

这是个奇怪的理由,赵云一时惊异,竟也忘了要避开。

“军师此言……可子龙确是严谨持重……若不用他,便只有使人报知军师……”

“统军治下,权责甚重。子龙身为主公家将,理应为主公分忧,不过,到底是亮更谙熟此道,亮多一分思虑,便可免却子龙十分劳神,他只消练兵冲阵,斩将杀敌便好。”

“……也罢,就依军师之意。想来子龙也不在意官阶虚名。只是……三弟曾说军师偏私子龙,如今我看,竟是不假。”

屋内两人都笑起来。赵云听见诸葛亮说:“未有此事,不过用人所长罢了。”

未有此事。

——恐他日夜忧虑,寝食不安。

赵云到此刻才察觉,原来军师看他,比他自己还要透彻,而军师偏私于他,也早已人尽皆知。

可如今却没有这般的偏私,来护他免于日夜思虑了。

赵云闭目,指腹摩挲过青釭剑的剑柄,想着南郡之事。

北可向宛洛,西可进益州,若要实现隆中对策,南郡是必取之地。然而此地在长江上游,为防刘备顺江而下,攻取江东,周瑜也必然对南郡有意。

抗曹之战尚未开始,联盟内部已然有了敌手。

或许这便是周瑜不再前来拜访军师的原因。

正思量间,却听身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。他听这脚步声听了二十余年,不回头都晓得是诸葛亮。

“先生。”

此时四周无人。诸葛亮走近,轻声问:“何事如此忧虑?”

不敢说出心中思量,赵云只答无甚要紧之事。诸葛亮显然不信,眯着眼睛瞧他。他不敢同军师对视,只低头看着青釭剑。

“中午之事,我原是怕子龙忧心,故而不曾相告,未想反教子龙这样不安。”

原来军师是以为他在担忧周瑜寻自己密谈之事。赵云连忙澄清,说自己并无忧虑,只是来东吴已久,有些想念荆州罢了。

诸葛亮哦了一声:“原来子龙对午间之事并无兴趣。”

“……”

憋了半天,赵云还是答道:“……愿闻其详。”

诸葛亮藏在羽扇后的嘴角不由上扬了几分。

“倒也不是什么要紧事,无非立了军令状,三日内监造十万支羽箭罢了。”

 

 

三日倏然而过。

黄昏时分,夕阳斜斜地在江面上铺了一层,随着翻涌激荡的江水向东流去。

赵云在船头找到了看江景的诸葛亮。

那人摇着羽扇依旧气定神闲,赵云却实在是忍不住了,“先生。”

“子龙。”

瞅瞅四周无人,赵云忍不住上前一步。

“军师,已是第三日了,不如快些走罢。此时不走,怕晚些便走不及了。”

诸葛亮抬扇遥指,“四下皆是吴军,如何走脱?”

“适才末将见东边有一渔船,军师可乘此船溯江而上。云只待稍后陆伯言巡警船来,混入船上,见机行事。倘见有人阻拦军师,便砍断篷索。大船沉重,若无风帆,料想追不及渔船。”

“如此,子龙却要怎样脱身?”

“云自有办法,军师莫问那许多了。”

诸葛亮似笑非笑地看着他,也不言语,直看得赵云偏开眼神,不敢同他对视。

“子龙当真忠义可嘉。”

“军师!”

赵云心急,只道如此紧要关头他还讲这些话,又看看旁边无人,低声道:“军师莫再犹豫了,此法虽险,尚有一线生机。军师回了江夏,遣人来接我便是。倘再迟疑,一个也走不脱的。”

晚风轻柔。诸葛亮看着他,停下了摇扇的手。

他心中早有计较,却未告知赵云,一来想察其临危应变之能,二来想观他能否忠君之事。可真得到了想要的答案,他却又不忍了。赵云的紧张越是急切,便越衬得自己的心太过凉薄。

怎可用计策和谋算,去回应他人的真心?

于是他执起赵云的手,安抚地拍了拍他的手背:“子龙勿忧,亮自有造箭之法。”

赵云虽不知是什么方法,但军师说话从未错过,立时放下心,轻轻松了口气。诸葛亮见他这样信任自己,忍不住玩笑道:“子龙怎如此轻信。一夜之间,如何造得十万箭来,倘我是诓骗于你,你待如何?”

赵云一愣,反应过来道:“那待军师被周都督斩首之时,我便效法庄子,鼓盆而歌。”

诸葛亮大笑。

这个将军怎的这样老实,就连赌气也直白得可爱,一副受了欺负的委屈模样。自己有欺负他吗?没有吧。

诸葛亮笑罢了,赶在赵云开口询问之前,用扇柄比了个噤声的手势。

“莫出声,十万箭至矣。”

赵云顺他目光看去,只见鲁肃提着衣摆,踩着江边乱石,一步一趔趄地向他们跑来。

 

 

冬日夜长,星月不见,江上阒黑,一支船队隐在夜色之中,静静向江北驶去。

这便是诸葛亮的“借箭”之法。今夜大雾垂江,每只船上用几十个草人插作两排,远远望去竟似真人一般。曹操多疑,必然用箭来射。箭中草人,十万支箭一夜可得。

军师真是奇才。赵云心中暗叹。此计也就是他跟了军师二十年,才能勉强识破,若是旁人,听到船往江北曹营而发,指不定以为他要叛变了。

果然,舱内很快传出鲁肃的惊呼。

“使不得使不得!曹营如何去得!来人!快快将船靠岸!”

舱外,赵云同几个江东士卒对视一眼,大家都小声偷笑起来。

“子敬莫急,曹营还有一时半刻方到,子敬兄且先饮酒,待亮抚琴一曲。”

“哎呀,先生!我此时哪有心思听先生乱弹,快快送我下去!……”

舱外几个士卒笑成一团。

不多时,曹营水寨已近,各船点上松明,鼓角并起,声势浩大地向前驶去。船上士卒依照预先吩咐,大声吆喝起来。

待船队横向排开,曹营的箭也到了。一时间,鼓角声、兵戈声、喊杀声、弓弦声不绝于耳,船舱内琴曲忽然高亢,琴音如疾风骤雨而至。箭矢撕破浓雾,稳稳钉在草人身上。众人举着盾牌蹲在草人后面,只管吆五喝六。赵云起先还掩着耳朵躲在旁边,后来被一群江东士卒拽着,混进了人堆里去。

实在太吵了,到处都乱糟糟的。众人一齐大喊大叫,声音混到一处,只觉得震耳欲聋。如此声势之下,便有人开始浑水摸鱼,或喝酒划拳,或放声高歌,那歌唱得实在难听,赵云一边笑着喝彩,一边不动声色地朝里挪了一挪。

他们这边声势越大,曹营的箭就来得越多、越密。渐渐地,船开始向一侧倾斜。诸葛亮见酒水不断从碗中泼出,便下令掉转船身。

言罢,他笑吟吟地举起酒碗,“子敬兄,请。”

鲁肃此时已明白了孔明的计策,叹服不已。又见诸葛亮身处战场却能从容安坐、怡然饮酒,更是惊叹,不由思及周瑜所言:卧龙若出,天下必将风云变色。

孔明先生,果然有经天纬地之才。

他却不知,这可令风云变色的卧龙先生,心思早已不在战场上。

因为他听见赵云在窗外的草人背后跟人划拳。

负、负、负、负、负、胜、负、负、负、胜、负、负……

这人运气怎么这样差?

饮罢了酒,鲁肃问:“此计甚妙,十万箭一夜可得,先生为何仍旧愁眉不展?”

诸葛亮总不好说是因自己最中意的将军手气太差,只好随意编了个借口,搪塞过去。

如此饮酒弹琴,听着舱外羽箭之声。待到天明雾淡,诸葛亮同鲁肃一道出舱,只见二十只船上已密密麻麻地插满了无数羽箭。众人见了孔明,无不拜服,直道孔明先生神机妙算。鲁肃虽然早已料到计策,此时也是惊叹不已。

诸葛亮羽扇一挥。下一刻,只听众人齐声高呼:“谢曹丞相赠箭!谢曹丞相赠箭!”

而后,便有人站在船头高喊:“返——航——”

江上众军欢呼如沸。船队调转船头,向江南返航。预先带来的酒已经分发下去,每人手中捧着一个酒碗,皆是喜上眉梢,见孔明先生登上甲板,纷纷向他敬酒。

诸葛亮全无架子,也倒了一碗。抬眼间,正见赵云站在众人当中,笑着望他,双手稳稳当当地端着酒碗,遥遥一敬。

于是诸葛亮也笑了,口中说的是“诸君共饮”,手中的碗却举向了赵云的方向。两人目光相碰,隔着喧闹的人群,无声对饮。

在那一刹那,不知是被什么触动了,鲁肃回过头,只见云开雾散,一轮红日喷薄而出,天上地下,刹那间洒满万道金芒。





*庄子丧妻,箕踞鼓盆而歌。

(赵子龙你要不要听听自己在说什么)

评论(32)

热度(329)

  1. 共10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